当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窗,洒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幼儿园的活动室里,一场充满烟火气的 “迎立冬” 活动正悄然拉开序幕。案板上整齐摆放着雪白的面团、鲜嫩的馅料,小孩子们穿着迷你围裙,踮着脚尖围在桌旁,一双双肉乎乎的小手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,笨拙却认真地捏着饺子皮。有的孩子把馅料放得太多,饺子像个圆滚滚的小胖子;有的孩子捏褶子时用力过猛,面皮裂了个小口子,却在老师的鼓励下笑着补救。活动室里满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,混合着面粉的清香,这一幕被镜头记录下来,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,让无数网友感叹:“这才是立冬该有的样子!”
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很多传统节气的仪式感正在逐渐淡化。年轻人或许知道立冬要吃饺子,却很少有人能说清背后的缘由;孩子们对 “节气” 的认知,更多停留在课本上的文字,而非亲身参与的体验。而东海县幼儿园这场看似简单的包饺子活动,恰恰用最朴素、最生动的方式,让民间传统文化 “活” 了起来,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立冬的节气氛围,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传承民俗的种子。
要理解这场活动的意义,首先得从立冬吃饺子的习俗说起。在我国北方,一直流传着 “秋收冬藏,交子之时” 的说法,立冬吃饺子的传统,便与这八个字有着深厚的渊源。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,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,它标志着秋去冬来,万物开始步入休养生息的阶段。“交子” 中的 “交”,指的是季节交替,立冬正是秋冬两季的 “交界点”,而 “子” 则与 “饺子” 谐音,所以古人会在这一天包饺子、吃饺子,既是对季节更迭的纪念,也暗含着辞旧迎新的美好期许。这种将节气与饮食结合的智慧,并非凭空而来,而是古人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总结出的生活哲学。
在过去的农耕社会,人们的生活与自然节律紧密相连。春天播种、夏天耕耘、秋天收获、冬天储藏,立冬正是 “秋收冬藏” 的关键节点。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,人们在秋天收获了粮食,到了立冬,天气转寒,农活慢慢地减少,便开始 “藏” 起来 —— 既要把收获的粮食妥善储存,为过冬做准备,也要通过食补为身体储备能量,抵御寒冬。饺子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,馅料能够准确的通过季节变化调整,冬天多用羊肉、白菜、萝卜等温补食材,既能暖身御寒,又能补充营养,恰好契合了 “补冬” 的养生理念。所以,立冬吃饺子不单单是一种饮食上的习惯,更是古人顺应自然、调养身体的生活智慧,承载着人们对健康、富足生活的祈求。
关于立冬吃饺子,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,与医圣张仲景有关。相传东汉时期,张仲景辞官回乡时,正值寒冬腊月,他看到家乡的百姓因为贫困,很多人耳朵都冻烂了,心里十分难受。于是,他便在当地搭起医棚,用羊肉、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熬成汤,然后把这些食材切碎,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 “娇耳”,煮熟后分给百姓吃。百姓们吃了 “娇耳”,喝了热汤,冻烂的耳朵很快就痊愈了。后来,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的善举,便在每年立冬这天模仿 “娇耳” 的做法包饺子吃,还流传下 “立冬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 的民谣。这一个故事不仅让立冬吃饺子的习俗更具温度,也让 “感恩”“互助” 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。
东海县幼儿园的老师们显然深谙这些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,所以她们没选简单地给孩子们讲解知识,而是策划了这场动手实践活动。对孩子们来说,包饺子的过程远比听故事、看图片更着迷。在揉面团的过程中,他们能感受到面粉从松散到紧实的变化。
在放馅料的时候,他们会思考 “多少馅料才能让饺子既好吃又不漏馅”;在捏褶子的时候,他们会专注于 “怎么样才可以让饺子的形状更漂亮”。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,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手部精细动作和协调能力,更培养了他们的专注力和耐心。当孩子们看到自己包的饺子煮熟后端上桌,那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,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,会让他们对 “立冬”“饺子” 这些文化符号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更重要的是,在活动过程中,老师们会自然而然地给孩子们讲解立冬的习俗、饺子的由来,以及 “秋收冬藏” 的道理。比如,当孩子问 “为什么立冬要吃饺子” 时,老师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张仲景的故事。
当孩子对饺子的形状感兴趣时,老师会告诉他们 “饺子像耳朵,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坏啦”。这种 “在实践中教学” 的方式,远比生硬的灌输更有效。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,不知不觉就了解了传统民俗,理解了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。有位家长在看到孩子回家后兴奋地分享包饺子的经历,还主动要求 “明年立冬还要和老师、小朋友一起包” 时,感慨地说:“原来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能这么简单,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就学到了知识,还爱上了这些老传统。”
其实,东海县幼儿园的这场活动之所以能引发网友的广泛共鸣,不仅仅是因为孩子们的可爱,更因为它触动了人们心中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珍视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,各种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生活,很多年轻人对西方节日的重视程度远超传统节气。比如,每到圣诞节、情人节,商场里张灯结彩,年轻人忙着送礼物、聚会;而到了立冬、冬至、腊八等传统节气,除了老一辈人还在坚守习俗,很多年轻人往往只是 “象征性” 地吃点应景的食物,对节气背后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。这种文化认知的断层,让不少人担忧:再过几十年,我们的传统民俗会不会被遗忘?
而东海县幼儿园的做法,无疑给咱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—— 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,要从孩子抓起,要让孩子们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。就像包饺子这件事,它不单单是一项手工活动,更是一种文化体验。孩子们在与面粉、馅料的接触中,触摸到了民间传统文化的温度;在与老师、同伴的合作中,体会到了团圆、分享的快乐。这种体验会内化为他们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,让他们长大后依然愿意传承这些习俗。
除了对孩子的教育意义,这场活动也让成年人重新审视传统节气的价值。很多网友在看到活动视频后,纷纷留言表示 “想起了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包饺子的场景”“明天立冬,一定要和爸妈一起包顿饺子”。
有位网友分享道:“之前觉得立冬吃饺子只是习惯,看了孩子们的活动才想起,这背后还有这么多故事和道理。今年立冬,我打算带着孩子一起包饺子,给他讲讲张仲景的故事,让他也感受一下咱们的传统。” 可见,这场活动就像一个 “文化触发器”,唤醒了人们心中对传统民俗的记忆,让更多人开始重视节气的仪式感,主动参与到民俗传承中来。
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,东海县幼儿园的这场 “迎立冬” 活动,也是我国近年来大力推动民间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缩影。随国家对民间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,慢慢的变多的学校开始将民俗文化融入日常教学。
有的学校会在端午节组织孩子们包粽子、系五彩绳;有的学校会在中秋节举办赏月、做月饼活动;有的学校会在清明节带领孩子们踏青、缅怀先烈。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,更让民间传统文化在校园里落地生根,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或许有人会说,这些活动都是 “小打小闹”,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起不了多大作用。但事实上,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,它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,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。
就像东海县幼儿园的孩子们,他们今天在活动室里包的饺子,可能明天就会忘记具体的步骤,但那种与同伴合作的快乐、对节气的好奇、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好感,会深深扎根在他们的心里。等到他们长大,成为父母、成为老师,就会自然而然地将这些习俗、这些故事传递给下一代,让民间传统文化得以延续。
立冬的饺子,包的是馅料,裹的是文化,煮的是温情。东海县幼儿园的这场活动,没有华丽的包装,没有刻意的宣传,却用最真实、最温暖的方式,让我们正真看到了民间传统文化传承的希望。它告诉我们,传统民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不是书本上的文字,而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烟火气,是能够最终靠动手实践感受到的快乐,是可以代代相传的情感纽带。
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我们或许没有太多时间去深入研究每一个传统节气的文化内涵,但我们大家可以像东海县幼儿园的老师和孩子们一样,从一顿饺子、一次手工、一个故事开始,重拾节气的仪式感,感受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。当慢慢的变多的人愿意在立冬这天和家人一起包饺子,愿意给孩子讲张仲景的故事,愿意参与到传统民俗活动中,我们的民间传统文化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,就会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传承下去,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珍贵的文化记忆。
未来,希望有更多的学校、更多的家庭、更多的社会力量,能够关注传统民俗的传承,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、用贴近生活的方式,让民间传统文化走进更多人的心里。相信在这样的努力下,我们的传统节气会慢慢的有仪式感,我们的民俗文化会慢慢的繁荣,我们的文化自信会慢慢的坚定,让中华民族的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专家最新回应“康熙生父为洪承畴”:采样过雍正第五子和恭亲王弘昼后代,DNA证实其努尔哈赤支系
我是一位热爱旅游的博主,热衷于分享各种旅行的经验和故事。我热衷于探索世界各地的风景名胜、文化遗产
高通放话:拿下三星 Galaxy S26 系列75%芯片份额将是“新常态”
华为 Mate 70 Air 中框采用高分子与金属复合材料一体成型工艺